文獻解讀 | 納米顆粒藥物遞送系統(tǒng)在逆轉肝纖維化中的潛力:挑戰(zhàn)與策略
2023年9月6日,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生物工程與納米技術研究所Kristofer J. Thurecht團隊在《Biomaterials》上發(fā)表題為“Exploring the impact of severity in hepatic fibrosis disease on the intrahepatic distribution of novel biodegradable nanoparticles targeted towards different disease biomarkers”的文章,系統(tǒng)地研究了靶向策略、纖維化過程中巨噬細胞浸潤的程度和纖維化的嚴重程度對納米載體的肝臟攝取和肝內(nèi)分布的影響。
在這篇文章中,云克隆抗體【整合素αM(CD11b)多克隆抗體,PAB685Mu02】受到科研工作者的認可,榮登優(yōu)秀國際期刊。
肝臟是一個復雜的、功能異質的器官,具有數(shù)百種功能,包括解毒、營養(yǎng)代謝和血清蛋白分泌。盡管肝臟在緩解持續(xù)損傷和再生方面具有出色的能力,但在慢性損傷期間,其愈合機制受損。在慢性肝病期間,儲存視黃醇的肝星狀細胞(HSC)的長期激活會導致細胞外基質成分在肝臟中過度沉積。這種動態(tài)狀態(tài)稱為肝纖維化。如果不加以控制,肝纖維化可導致門脈高壓、肝硬化、肝細胞癌,并最終導致肝功能衰竭。然而,缺乏特異性和藥物在靶點的生物利用度不足導致目前尚無抗肝纖維化的臨床藥物。
基于納米顆粒的藥物遞送系統(tǒng)(DDS)在臨床前動物模型中顯示出逆轉肝纖維化的有希望的結果。為了降低脫靶效應的可能性,這些DDS通常配備有特異性配體,靶向在轉分化的肌成纖維細胞樣活化的肝星狀細胞(aHSC)上過表達的受體。然而,這些納米顆粒制劑都沒有過渡到臨床使用。這突出表明,需要更好地了解納米顆粒在這種復雜的疾病環(huán)境中所面臨的挑戰(zhàn)。為此,作者系統(tǒng)地研究了靶向策略、纖維化過程中巨噬細胞浸潤的程度和纖維化的嚴重程度對納米載體的肝臟攝取和肝內(nèi)分布的影響。他們開發(fā)了一個定義明確的聚合物納米材料平臺,采用了一種新型的可生物降解骨架。接下來,他們選擇文獻中報道的三種不同的、廣泛使用的靶向aHSC的配體類型,根據(jù)靶向特異性和積累進行直接評估。當在原代小鼠衍生的aHSC和人HSC(LX-2細胞)上進行測試時,觀察到配體類型和配體密度在九種不同納米粒子制劑的細胞結合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此外,他們使用流式細胞術對從患有晚期纖維化的四氯化碳小鼠模型中獲得的肝臟樣本進行了深入分析,證實了尋找最佳配體密度和類型的重要性。這些因素不僅增強了納米顆粒的靶向效力,而且有助于限制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MPS)細胞群的吞噬作用。此外,由于生物屏障的升高,觀察到患有終末期肝病的肝臟中納米顆粒的存在量下降。作者推斷纖維化發(fā)展的程度會影響納米顆粒在肝臟中的積累,這突出了需要額外的功能化策略來克服終末期肝病中微環(huán)境帶來的挑戰(zhàn)。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由于纖維化發(fā)展的病理生理性質,浸潤的巨噬細胞的非特異性攝取可能無法完全避免,未來的研究應更多地關注于開發(fā)一種聯(lián)合治療策略,以利用肝纖維化中巨噬細胞對納米顆粒的增強隔離。